目錄:速讀指定段落
由於通貨膨脹持續給家庭帶來壓力,尤其今年電費漲幅高達 12.5 % ,多個末端價格明顯上漲。我們整理了與台灣經濟結構相似的美國,和經濟失落的日本來相比。
2020 年 11 月 | 2021 年 11 月 | 2022 年 1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4 年 11 月 | |
美國 | +1.20% | +6.22% | +7.75% | +3.25% | +2.58% |
日本 | -0.40% | +0.10% | +3.70% | +3.30% | +2.30% |
台灣 | -0.26% | +2.55% | +2.74% | +3.04% | +1.69% |
圖 /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厚生勞動省、台灣行政院主計處。貸樂融整理
在新冠疫情後,全球供應鏈重整、能源危機與消費需求反彈等因素,讓世界各國的物價水準紛紛飆升。透過比較美國、台灣與日本的通膨數據,我們能清楚看到各國物價的變化軌跡,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趨勢。
美國物價:飆漲與波動並存
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過去幾年中急速上升,尤其是在 2022 年,年通膨率一度突破 9% ,創下 40 年來新高。物價飆漲的主要原因包括:
- 能源價格飆升:全球油價波動劇烈,直接帶動汽油與運輸成本攀升。
- 供應鏈瓶頸:疫情導致供應鏈受阻,使美國面臨「供不應求」的現象,從而推高物價。
- 勞動成本增加:勞動市場緊張導致薪資增長,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
儘管美國政府與聯準會(Fed)採取多次升息來抑制通膨,但物價波動依然巨大。近期,通膨率雖已回落至約 2-3% 之間,但較大的波動性仍使消費者承受較高的生活壓力。
根據報導,美國用兩種方式追蹤物價: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個人消費支出指數(PCE)。CPI 著重於住房和能源,因此容易受到這些價格波動的影響。例如,2024 年 2 月,住房價格上漲就讓 CPI 增加了近兩個百分點,而 PCE 的影響則小得多。
圖 / 資料來源美國勞工局 。貸樂融整理
除了 CPI,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個人消費支出指數(PCE)。相較於 CPI,PCE 更注重醫療服務和非消費性支出,因此在計算上權重有所不同。PCE 目前的年度增速為 2.5%,顯示通膨進一步趨於穩定,為聯準會在下月調降利率創造了條件。
美國物價變動中,住房價格仍是最大的推動因素,占 CPI 的三分之一。2024 年 7 月,住房價格上漲 0.4%,占整體物價上升的近九成。儘管近期租金增速放緩,但由於數據的滯後性,住房仍對整體物價指數產生顯著影響。
能源價格在夏季穩定下來,7 月無顯著變化,而食品價格則僅微升 0.1%,顯示出供應鏈穩定帶來的正面效應。
美國目前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控制通膨的同時,穩定像住房和食品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支出項目。
台灣物價:穩中微升,略高於日本
相較於美國的急速飆漲,台灣的通膨數據呈現出較為平穩的態勢。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數據,台灣近年通膨率維持在 2% 左右,雖然高於日本,但遠低於美國。
與其他經濟體相比,台灣受疫情影響較小。比較劇烈的波動是在台灣受到新冠疫情真正影響的 2021 年 4 月開始,末端價格開始瘋漲。
而民生議題最關注的蛋類,價格來到前些年的兩倍,民眾抱怨不符合 CPI 只漲 2-3% 。但實際情況是蛋類在食物類只佔據 2.8% ,並且僅佔據 CPI 的 0.03%。
圖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貸樂融整理
台灣物價漲幅仍屬平穩,但電價調漲與蛋價飆升尤為突出。電價受全球能源成本影響而上升,增加家庭支出壓力;蛋價則因飼料成本、禽流感及供應鏈短缺飆漲,成為民生物價的關注焦點。
台灣蛋類行情
台灣的蛋類行情雖有一度飆高,但直到 2024 年底已連續呈現下降趨勢。
圖 / 資料來源中華食物網、工商時報。貸樂融整理
如果只看單月數據,蛋價已回落至疫情前的水準,但消費者對高價期間的「體感影響」仍然持續。一些家庭在價格高漲時改變了飲食習慣,減少蛋類的消費量,而餐飲業者則選擇改用替代品,導致目前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價格波動期間累積的消費習慣改變,對市場復甦帶來一定的延遲效應。在價格高漲時期,許多消費者選擇減少蛋類消費,甚至改用替代食品,這種行為在短期內難以完全逆轉。即使價格回到合理區間,消費者對高價期間的記憶與心理影響可能導致需求恢復緩慢。
此外,養殖業者也面臨不小的壓力。蛋價回落代表養殖戶的利潤空間縮小,特別是在飼料成本曾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他們需要在生產流程中探索更高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同時市場結構的變化,如政府要求業者自產自銷,這些並非一蹴可幾,需要不少時間與金錢來堆疊。
日本物價:通膨的「平靜海」
日本長期以來面臨低通膨甚至通縮的挑戰,近年通膨率雖略有提升,但依然維持在 1-2% 左右,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這與其獨特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然而近年來日本也開始出現輕微的通膨現象,尤其是在能源和進口商品方面。
這是由於日圓貶值使進口商品價格飆升,尤其是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民眾感受到「進口通膨」的壓力。
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的預測,日本在名義 GDP 人均排名上已被南韓於 2022 年超越,並於 2024 年被台灣反超。這一情況主要由於日圓貶值和日本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低迷所致。與此同時,南韓和台灣則保持 1-2% 的穩定增長,進一步拉大了經濟實力的差距。
圖 / 資料來源 IMF 、行政院主計處。貸樂融整理
報告指出,日本的勞動生產率顯著落後於南韓和台灣,且數位化轉型潛力排名有所下降,由 2022 年的第 12 位滑至 2023 年的第 13 位。與中國的情況類似,日本面臨著推進數位化轉型的挑戰,但其透明的制度和穩定的基礎設施為經濟復蘇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綜合來看,美國的物價大起大落,波動劇烈,反映出經濟活力強勁但同時面臨壓力。台灣則在穩定政策的支撐下,通膨略高於日本,但仍處於可控範圍。而日本則在長期低通膨中,維持著相對平穩的物價水準。
面對未來全球經濟變動,各國如何在通膨與經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將是重要課題。台灣若能持續保持供需穩定,維持物價與經濟動能並進,將有望在全球市場中維持優勢。
備註:本文章內容及數據經整理後提供,知識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需引用,請附註本站,無須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