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速讀指定段落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統計,2024年台灣受僱員工平均薪資創下歷史新高。
全體工業及服務業員工每月總薪資(含固定薪資、獎金及加班費)平均達新台幣60,984元,較去年明顯成長;即使扣除物價影響,實質總薪資仍創下新紀錄。其中每月經常性薪資(固定底薪)平均為 46,450 元,年增 2.77% ,是近 25 年最大增幅。
總薪資年增率達 4.39% ,更創14年來新高。主計總處並公布薪資中位數以更貼近一般勞工情況:2024 年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約 37,000 多元,年增 3.29% 。這表示有一半勞工底薪高於 3.7 萬元,一半低於此數。
隨著景氣復甦和企業調薪,今年薪資漲幅終於超越通膨,使勞工購買力略有提升。
各產業薪資水平與趨勢
科技金融業領先,服務業偏低:不同行業間薪資差距懸殊。根據 104 人力銀行薪資大數據, 2024 年全產業平均月薪約為 4.7 萬元,年增 5.4% ,創下 10 年來最大漲幅。
在所調查的 16 個產業中,高薪行業主要集中於科技、金融與醫療相關領域;這三者的月薪中位數在 5 萬元左右。接下來是法律與研發等,中位在在 4.6 萬元左右。

圖 / 104 人力銀行 / 貸樂融整理
另一方面,薪資墊後的行業以傳統服務業為主:餐飲、零售、住宿、旅遊休閒等民生消費產業中位月薪僅約 4 萬元,另外還有文教類型,如出版社與補教業者等,也為 4 萬元左右,低於整體平均。
最高與最低薪產業間相差達 25% (約 1 萬),可見行業間的薪資落差顯著。多數行業低於平均,少數行業抬高平均:值得注意的是,約 2/3 產業的薪資低於整體平均。換言之,目前呈現「高薪者少、低薪者多」的金字塔型結構。
平均值常被少數高薪行業或高階人才拉高,主計總處提醒應參考薪資中位數來觀察大多數人的情況。事實上, 2024 年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約 3.7 萬,低於平均數 4.6 萬,顯示仍有近七成勞工薪資低於平均(2023 年此比率為 68.7%,略有改善)。
然而,整體而言,各產業薪資均較去年提升,尤以金融及保險業年增9.27%居冠,其次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年增 7.88% ,以及隨觀光復甦的運輸倉儲業成長 5.4% 。這些數據反映疫情後產業景氣回溫及企業為留才所做的加薪努力。
年齡層與薪資差異
中壯年薪資最高,年輕族群成長快:薪資水準隨年齡和資歷變化明顯。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得調查顯示,各年齡層平均收入在2023年均創新高。
30歲以下年輕勞工平均年收入約 54.6 萬元(月薪約 4.55 萬),比前一年增加約1萬元,顯示起薪正穩步提升。 30-34 歲族群年收入約 69.7 萬, 35-39 歲約 78.9 萬, 40-44 歲達 83.3 萬。薪資隨年齡水漲船高, 45-54 歲勞動者平均年收入更達 92.3 萬元,為各年齡層之冠。
圖 / 主計處 / 貸樂融整理
可見經驗累積和職涯晉升使中生代勞工薪資達到高峰。不過 55 歲以上族群因逐步退休或轉換工作模式,收入開始下降: 55-64 歲約 79.4 萬, 65 歲以上平均年收入降至 46.9 萬。這反映出多數人薪資在中年達頂峰,退休後明顯縮減的現象。
年輕人感受壓力,薪資增長追不上開支:儘管近年年輕族群薪資水準提升,但不少青年仍表示經濟壓力沉重。隨著生活成本上漲,薪資增幅的實際效益有限。以近年來看,房租、食品等開銷增加,部分抵消了薪資成長帶來的收益。
如何進一步提高青年起薪、縮小不同世代間的收入差距,同時控制生活成本,已成為政策重要課題。也因此,政府每年檢討基本工資,2024年基本月薪調升至新台幣27,470元,就是希望優先拉抬低薪及初入職場者的收入水準。
性別薪資差距
女性時薪僅為男性 84% ,需多工兩個月:勞動部公布的 2024 年(民國113年)性別薪資統計顯示,女性勞工平均時薪為 327 元,約為男性 389 元的 84.2% ,換算性別薪資差距約 15.8% 。女性要多工作 58 天才能追上男性全年薪資。
相較前一年同期,差距擴大了 0.2 個百分點(女性需多工作的天數增加 2 天)。此現象被標示為「同酬日」推遲: 2024 年的同酬日落在 2 月 27 日,較前一年晚了兩日。可見 2023 年女性薪資成長略趨放緩,性別平等目標仍需持續努力。
長期趨勢與國際比較:整體而言,台灣近年性別薪資差距呈現縮小趨勢,較 2019 年時的差距已降低約 1.2 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我國性別薪資差距其實相對較低。
圖 / 勞動部 / 貸樂融整理
根據勞動部引用國際資料,台灣 15.8% 的性別時薪差距小於日本的 29.7% (2023年)及南韓的 29% ;即使與採用收入中位數計算的美國相比,台灣按中位數計算的性別薪資差距約 12.3% ,也優於美國的 16.4% 。
這顯示台灣在兩性同酬方面的進展在已開發國家中表現不俗。各行各業間的性別落差仍存在差異。部分產業(如電子零組件製造等男性居多的領域)拉大了整體差距。政府近年推動職場平權措施、鼓勵企業建立友善育兒環境等,期望進一步縮小性別薪資鴻溝。
城鄉與區域薪資落差
北部薪資高於南部,新竹地區居冠:台灣各地區薪資水準差距明顯,長期存在「重北輕南」的結構。根據 104 人力銀行分析,本島 19 縣市中薪資最高的是高科技產業聚集的新竹地區(新竹市/縣),平均月薪約 5 萬 1 千元,其次是首都台北市約 4 萬 9 千元,再次為新北市約 4 萬 5 千元。相較之下,傳產較多或服務業為主的縣市薪資偏低,例如台南市、高雄市平均月薪僅約 3 萬多元。
圖 / 主計處 / 貸樂融整理
根據民間薪資資訊平台統計, 2024 年上半年新竹市平均薪資約 49,129 元,高出全國平均 40,893 元將近 8,236 元。也就是說,在新竹等高薪區工作的收入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約 20% ,而在東部或離島等偏遠地區工作,薪資往往低於平均水準。
這種區域差異反映產業分布的不均衡:北部聚集了金融、科技總部和研發中心,創造高薪職缺;相對地,南部與東部的就業以傳產、農業及觀光服務為主,薪資水準相對有限。
均衡發展措施:政府已注意到城鄉薪資差距問題,並開始推動區域均衡發展策略。 2024 年底行政院發布「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計畫,預計投入重大建設以提振地方經濟、增加就業機會並提升各地薪資所得。
例如,近年科技業也向中南部拓展:台積電等廠商在南科、高雄設廠,帶動當地相關產業薪資提升。過去十年,南部城市如台南、高雄薪資增幅已逾 25% ,顯示區域差距有望逐步縮小。
隨著政策和產業布局「吹起南風」、公共建設強化地方發展,預期未來城鄉薪資落差可望趨於和緩。
高薪與低薪族群變化
高低收入差距略有縮小:薪資分配的公平性備受關注。主計總處統計以第九十分位數與第一十分位數薪資比值衡量高低薪差距, 2023 年全體受僱員工最高 10% 與最低 10% 薪資之比為 4.05 倍,創 12 年新低,較 2022 年的 4.21 倍明顯縮小。
這表示低薪勞工薪資近年來增長速度略高於高薪族群,薪資分配不均的情況有所改善。 2024 年此趨勢持續,經常性薪資的高低十分位差距約降至 2.8 倍,較上一年再微幅下降 0.03 。此外,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之比也是觀察重點。
圖 / 主計處 / 貸樂融整理
2024 年前半年的經常性薪資中位數/平均數比值升至 0.802 ,為近五年新高。平均數不再被極少數高薪者嚴重拉高,中位數接近平均值的程度提高,更多勞工薪資向中間值靠攏。
儘管如此,目前約六至七成勞工薪資低於平均,所得分配仍偏向金字塔結構。為進一步縮小高低薪差距,政府近年調漲基本工資、推動責任制勞工工時上限等政策,以期提高底層薪資增速。同時,企業也在勞動力短缺下提高基層薪資來留住人才,這都有助於低薪族群收入提升。
通膨與實質薪資
薪資漲幅終於跑贏通膨:近年物價上漲曾侵蝕薪資增幅,所幸 2024 年情勢好轉。主計總處資料顯示, 2024 年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升約 2.35% 。而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年增 2.77% ,總薪資年增 4.39% 。
扣除物價因素後, 2024 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 0.58% ,實質總薪資年增 2.16% ,雙雙轉為正成長。這是繼前兩年實質薪資增幅微乎其微後,首次明顯擺脫「通膨吃掉加薪」的陰霾。以金額觀之,實質經常性薪資較去年增加約 1,454 元。
雖然金額不大,但對勞工而言終於感受到薪水實質上漲的跡象。企業普遍反映,今年為留住人才給予加薪幅度高於過去幾年,加上加班費、年終獎金等非經常性收入增加,使得總薪資增長更為明顯。
物價壓力下的生活感受:然而,通膨壓力尚未完全消退。 2024 年民生用品、食品價格仍在高檔,房租及房貸負擔亦居高不下。不少上班族反映,即使數字上實質薪資略有增加,日常生活的經濟壓力仍大。
以房價為例,台北市購屋者月供房貸支出佔所得逾六成,住房負擔沉重。因此,薪資需持續成長才能追上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政府除持續控管物價外,每年檢討基本工資、鼓勵企業調薪,以確保勞工實質所得不倒退。
國際間的薪資比較
薪資水準國際定位:從國際角度看,台灣薪資水準在已開發國家中屬中段。
以平均月薪約新台幣 6 萬元(約折合 1,900 美元)來看,低於鄰近的南韓(平均月薪約 2,800 美元)和日本(約 2,600 美元),亦不及美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但相對於新興經濟體,如東南亞國家,台灣薪資仍處於較高水平。
若比平均年薪,台灣全職工作者平均年薪約 70 萬元新臺幣(約 2.2 萬美元),略低於韓國的約 3 萬美元,但高於中國大陸等鄰國。台灣近年積極調升基本薪資、鼓勵產業轉型升級,以期逐步追上鄰近先進國家的薪酬水準。
國際趨勢與競爭力:受通貨膨脹影響,許多國家2022年出現實質薪資下滑,2023年才開始復甦。國際勞工組織 (ILO) 報告指出 2023 年全球實質薪資平均增長 1.8% ,預計 2024 年可達 2.7% ,為 15 年來最大增幅。
相較之下,台灣 2024 年實質薪資年增 0.58% 略低於全球平均,但已好轉不少。在亞洲地區,整體薪資成長速度普遍快於西方國家,台灣能維持實質正成長已屬不易。就性別薪資平等而言,前文提及台灣表現優於日韓美等國,顯示社會公平方面具備一定競爭力。
然而在人才留任與國際競爭上,台灣仍面臨挑戰:周邊國家如韓國近年薪資增速快,加上日本日圓貶值讓當地企業更具成本優勢,台灣必須持續提高薪資與工作環境吸引力,才能在全球留才戰中勝出。